重庆西装定制比较好的店铺-重庆万州全定制西装
重庆市垫江县的经济状况具体如何?
这几天垫江经济发展很快,今天提出的口号是建设“千亿垫江”(指政府财政收入)。这儿的工业和旅游业比较发达。有富源化工、天生制药厂、长安试车厂、温州商贸城等大型企业和商家。旅游业的也比较发达。
具体的请参看百度百科,或者直接登录垫江政府网站(垫江论坛也可以)了解
垫江位于重庆市东北部,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江北国际机场110公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100公里。幅员面积151公里,人口100万,辖21个镇、4个乡。垫江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卫生城市、市级森林城市,素有“牡丹故里”、“千年古县”的美称。
垫江“上接巴渝之雄,下引夔门之胜”,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的重要节点、渝川东部的陆上交通枢纽,地处重庆、万州、涪陵等大中城市的交合地带。成渝经济区核心区。交通发达,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主干线沪蓉、渝宜高速纵横贯通,区间干道联接四面八方,40分钟左右可达到周边7个区县。随着渝万城际高铁、长垫梁货运铁路、垫丰武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垫江将成为渝川东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新兴的现代化工商业中等城市。
杨德贵的后续报道
川渝魔术师揭秘“水中捞钱”:不是遁术是魔术
2010-11-07 09:12:40 来源:重庆商报
万州奇人水盆中捞钱3万元后续报道
本报讯(首席记者 黄平)被誉为万州奇人的杨德贵,用3块毛巾和4张报纸盖住,就能轻易地从一盆清水中捞出数万元人民币等,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川渝两地魔术界的强烈反响。昨天,来自成都和璧山的魔术师在璧山现场表演后,称杨德贵的表演纯属魔术。
魔术师还原“水中捞钱”
昨天下午,成都魔术师杨屹来到璧山,与璧山魔术师尚正义一道破解了杨德贵的水中捞钱术。在璧山县沿河路南段一家餐馆的大厅里,尚正义现场复制了杨德贵的盆中捞钱表演过程。表演之前,本报记者和现场的成都媒体一起,检查了包括瓷盆、毛巾和报纸等所有道具。一名现场观众还当众搜走了尚身上的所有现金。随后,尚正义模仿杨德贵的手法,在5分钟内让观众捞出了2205.20元,其中捞得最多的一次,竟达1605.20元。
据了解,两人曾于今年国庆节期间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魔术大赛中分获银奖和铜奖。
水中捞钱其实就是魔术
尚正义今年44岁,15岁开始学魔术表演,目前是璧山当地有名的房地产老总。他说他的表演其实就是魔术,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观众从盆中捞出的那些钱,全部是他自己的。这些钱完全可以花掉,而非杨德贵所言的一分不敢用。
杨屹则称,杨德贵的表演也是一种魔术,不是他自称的遁术,完全是假的,而他捞出的那些钱也是他自己的。这其中的秘密一是靠碍眼法,二是靠手法快。至于杨德贵在捞钱过程中,其秘密究竟在哪里?两位魔术大师均称,按照职场规则,他们是不能将其中的奥秘揭示出来的。
表演现场,有记者当场致电正在万州的杨德贵,他表示没有亲眼看过尚正义的表演,还是不敢相信,但他欢迎两位大师到万州与他现场对擂。
房地产老板挑战“万州奇人” 遁钱术就是普通魔术
2010-11-07 08:08: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世间到底有没有让钞票汩汩冒出的聚宝盆?不久前,今年47岁的重庆万州人杨德贵通过数次“表演”以证明他可以创造隔空变钱的奇迹,他说:“我表演的不是魔术,是遁术。”重庆某网站还宣称,即日起悬赏10万元向全球征集答案破解该谜团,出身贫寒的他瞬间成为网络红人,有人还说刘谦的魔术在他的“遁钱术”面前也是小儿科,甚至当地政府还把他的表演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昨日,重庆璧山一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尚正义召集成渝两地媒体,身为超级魔术发烧友的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复制了杨德贵遁钱的“神迹”,他说:“这并不是遁钱术,但我并不想揭秘他的把戏,而是想让他知道魔术就是魔术,魔术不能带有迷信的色彩,更不能把它妖魔化。”当天,尚先生还邀请他的好友,成都著名魔术师杨屹赶往璧山,全程见证自己如何是将2205元零2角钞票分五次从水盆中变出来的。
老板变钞票
10分钟变出2000多元
昨日,重庆璧山的房地产老板尚正义通过好友杨屹,邀请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璧山,他要真实还原杨德贵水盆中“遁钱”的整个过程。
当天下午两点,尚先生和各路赶来的好友在璧山一家饭馆用餐完毕,已经胸有成竹的他步出大门,从自己的宝马7系房车后备箱中取出一个直径约有30厘米的陶瓷盆,一根红线,两条毛巾,并从饭馆里顺手要来当天的报纸,这些都是杨德贵表演“遁钱术”的必备道具。华西都市报记者仔细检查了那个白色瓷盆,手感分量十足,敲起当当作响,毛巾和报纸看上去也相当正常,尚先生坦言它们当中并未暗藏机关。
尚先生吩咐小工从厨房打来清水,并亲自倒进盆中。随后他借来老板娘的一串钥匙丢进瓷盆里,接着依次在盆中盖上毛巾和报纸,此时他早已脱去西装,穿着短袖的他把一双手伸到瓷盆中,在此之前,他让现场所有人都仔细检查他的双手,干干净净。尚先生嘴角带笑,模仿杨德贵那样念念有词,老板娘最先伸手入水盆,她说:“里面只有我的钥匙嘛。”也就四五秒钟的光景,她大喊:“我摸到一张纸!”拿出一看,是张百元钞票。华西都市报记者自告奋勇,在老板娘之后第二个伸手进去,水很冷,右手在水盆中不断摸索,很快,有纸状物碰触到了指尖,赶紧一捏一提,同样是一百元,掀开报纸和毛巾一看,水中除了钥匙别无它物。尚先生又盖上水盆,随后又有几个记者伸手进去抓出很多张钞票,最后成都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干脆一口气从水中捞起了一叠湿淋淋的百元钞票,其中还夹杂着块票和角票,仅仅10分钟不到,桌上摆起的钱总共有2205元零2角,所有人无不愕然称奇。
“不点破”是守则
表演成功结束后,尚先生被人团团围住,大家纷纷要他解释水中变钱的真相。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就是魔术,而不是杨德贵说的玄而又玄的法术,我是利用障眼法把你们都给欺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问他:“是不是把你自己身上的现金全都拿出来了。”尚先生笑而不答。
看到还有很多人充满好奇和疑问,尚先生说:“这个魔术现在为止我是第二次表演,我敢保证是用的和杨德贵一模一样的方法,但是变钱的效率比他更快。”原来,前不久杨德贵因“遁钱术”走红的时候,湖南一家电视台专门赶到万州拍摄他的专题,其中也邀请了尚先生和其他几名重庆魔术师一起去体验这个奇人的奇迹。“杨德贵当时看我是开着一辆宝马车过去的,以为我就是个普通的老板,当时我去捞钱他也对我放松了警惕。”据尚先生介绍,当时他把手一伸进去,脑海里立刻弹出两个字“懂了”,然后他偷偷地给电视台记者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捞了两张百元钞票后就匆匆告退。事后,他还专门在万州一家酒店给电视台的记者演示了杨德贵是如何把钱变出来的。
从初中开始就研究魔术的尚先生说:“我知道了杨德贵的变钱原理后觉得很可笑,他居然用这样的方式装神弄鬼愚弄大家,而且还坚决不承认这是魔术,所以这次我决定在公众面前原样复制他的小把戏。”和杨德贵打过交道后,尚先生认为他没什么文化,但是人相当精明,“他家庭环境不算太好,他表演这个小把戏挣钱吃饭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把它披上迷信的色彩。”尚先生说,“不想揭穿他,因为我根本不差那10万元奖金,其次考虑到一捅破的话,这个人今后的生路就被断了,而且不轻易公布魔术谜底是每个魔术师的守则。”
成渝魔术师讨说法
在尚先生的整个表演过程当中,华西都市报记者经常会偷瞄在他身边的魔术师杨屹,因为他有“托儿”的嫌疑,两人有可能是合作把这个魔术共同完成的,但从头到尾,杨屹都把两只手插在自己的裤兜里。尚先生也表示,这个魔术根本不用“托儿”,他还开玩笑说:“即使我一个人把衣服都脱完只穿内裤也独立表演。”
事后,杨屹说:“魔术师守则中除了不能随便揭秘外,还有重要的一条是要以正途发展魔术,而杨德贵恰恰违反了这一条,把给人带来娱乐和欢笑的魔术变得像歪门邪道一样,这已经让很多魔术师感到愤怒。如果不纠正这个不正之风,那今后魔术师都说自己会法术会遁术,那不全乱套了吗?”杨屹还分析,杨德贵就是抓住了大多数魔术师的心态,他知道魔术师不能揭秘魔术的谜底,所以才很狂妄地悬赏重金征集破解自己的“遁钱术”。他说:“如果今后杨德贵还坚称自己表演的是遁术而不是魔术,成渝两地的魔术师联盟打算派出代表,当众戳穿他的鬼把戏。”
当天下午,见证了尚先生水盆变钱魔术的记者还致电人在万州的杨德贵,他听说有人成功复制了自己的“遁钱术”相当吃惊,语气很气促地连问:“他表演的时候上身穿衣服没有?手上有没有夹东西?”然后他“嗯”了一声,沉默了几秒钟后说:“我没亲眼看到的不算数,那他来万州和我现场比拼一下嘛。”当记者问他:“你现在会不会承认自己表演的不是遁术而是魔术?”杨德贵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匆匆挂断了电话。
最新报道
“遁术大师”成名史
重庆万州人杨德贵现年47岁。据悉,杨的父母去世很早,他和大哥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到处学艺。因会“水中捞钱”的功夫,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2009年,杨德贵的“逃遁术”进入万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归为“魔术类”。
2010年4月3日,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导演及工作人员找到杨德贵位于重庆万州的家,邀请杨德贵在电视摄影机前表演变钱技法。
2010年10月16日,这位万州奇人受邀到重庆某酒店,当着数十位市民的面表演了50分钟内捞出近3万元人民币。主办方重庆某网站当众宣称,即日起悬赏10万元向全球征集答案破解该谜团。此事经报道后,被国内外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引起强烈反响。
2010年10月18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院邵邻相教授在《重庆商报》上表示,他认为杨德贵的表演“是真实的,是真功夫”,是后天苦练出来的,不是魔术,“目前科学还无法做出明确的解释”。
随后,大量媒体跟进采访,杨德贵也在网络上走红。杨德贵声称:“我表演的不是魔术,是遁术。”据他的解释,遁术就是凭借意念,把物品从其他地方通过非物理渠道直接变过来。
求《一夜的工作》的资料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做了整理,把稿子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道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向我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半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人(今属重庆万州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7岁发表作品。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1944—1947年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在同志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创作变得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入选中学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么广阔》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彩十分浓郁。(3)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难在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②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首先,联系前后句子来细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描写客观真实,毫无夸张修饰的成分。为什么说总理是一句一句地审阅?因为总理是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句句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总理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因为总理是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要问我一两句。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程度令人惊讶。其次,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总理审阅的这一份文件是他自己写的报告,大致有400多句。自己写的报告总理审阅时却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并且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以致于审阅这一份文件花了相当长时间。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的程度可以说令人震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做事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的总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总理为什么如此极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审阅一份文件?
③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是周总理彻夜工作用来充饥的食物:一杯清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实在简单到极点。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
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在前一段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到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2)对词语的理解。
浏览:粗略地看,不是仔细地看。可联系“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等语句来理解。
咨询: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备咨询”是一个词组,在文中指“作者何其芳准备接受周总理咨询”。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高贵的品质。如“高大的的建筑物”与室内陈设的简单等。
2、在选材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比如:周总理的夜宵,总理扶正小转椅,总理室内陈设,这些似乎和“一夜工作”无多大关系的材料,正是最能表现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典型材料,看似很小,说服力却很强。
3、文章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
[编辑本段]教学案例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学生找出的词语可能有: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很”“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
三、朗读、背诵及说、写练习
1.全文朗读。
要注意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朗读的指导。如,读“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和“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时,要充满自豪感。前一句,读国名时要慢而有力;后一句,要强调“这样”,读出反问的语气。
要安排充分的时间,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可让一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在读到作者内心独白时,可安排多名学生一遍一遍地接连不断地反复诵读,造成一种深沉的反复不断的赞叹气氛,好像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应作者似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感染。
2.片段背诵。
先引导学生分清最后两个自然段内容的侧重点,前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对自己说的话,后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想对全世界说的话;然后帮助学生理清这两段话的表达顺序,最后引导学生提取主导词:
对自己:新中国、一夜、劳苦、简朴
对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夜、每个夜晚、你们看见过吗
这样指导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背诵。
(丁培忠设计)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生命的最后时刻(节选)
1975年6月1日总理住进了医院。周总理入院以后还一直坚持办公。每天由秘书挑选文件,交邓大姐带到医院。开始时,周总理亲自批阅文件,看参考,看报纸等。后来病情发展,便逐渐由邓大姐来念文件。因为总理平时工作异常繁忙,时间上赶不准,所以没有听广播的习惯。住进医院后就由卫士和护士轮流给总理读报纸,大小消息都得念,一点也不能马虎。
周总理在病床上工作仍然那么认真。甚至在上手术台之前还要批阅文件。住院的日子里,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加快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一再要求医务人员要把治疗和他的工作统一起来,治疗要适应、配合工作,要使工作不受影响和干扰。他经常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总理这种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事举不胜举。
3.第一次“文代”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简称。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即北京)召开。同志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
4.中南海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院的西侧,始建于辽、金,经元、明、清各朝代扩建。新中国建立后,中南海是和的所在地。
5.政务院我国最高行政机关。1954年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为。
读后感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交代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写作者的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难就难在如何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只能是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向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一夜的工作”一文,读后非常受感动,敬爱的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为中华民族操劳,生活还那样简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再后面画一个小圈圈……有时停笔想想,有时问我几句。
总理对工作是多么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呀!他这种对每一份文件都亲自过目,认真批阅,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文中还有一段值班室的同志送夜宵给总理吃,居然只有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而且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
这段描写十分感人。多么朴素的总理啊!一夜辛苦地工作,却只吃一小碟花生米,喝一小杯绿茶。总理与那些乱用职权,花玩了的人何等相比。
总理是伟大的人也是凡人,他以成为人民公认的伟人,因为他平时用凡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他想着国家却未曾想想自己。
我是一名小学生,读了此文后我懂得了:我将来要为人民做事,以周总理为榜样,从现在起认真学习,珍惜时间,决不能“老大徒伤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